2023年世界投資者周(四)
發布日期:2023-10-27 瀏覽量:
期貨相關品種概述
一、農產品期貨世界上最早開始期貨交易的品種是農產品。在期貨交易的早期歷史中,農產品不僅是期貨交易的當家品種,而且由于發展時間長,其家族成員相當龐大。農產品期貨可分為谷物類期貨,如玉米、小麥、稻米、大豆(副產品豆粕、豆油)等;經濟作物類期貨,如棉花、白糖、蘋果等;畜禽類期貨,如雞蛋、生豬等;林產品期貨,如木材、天然橡膠、膠合板、紙漿等。
農產品生產具有周期性和季節性特點,在農產品的收貨季節,供大于求的局面往往導致價格大幅下跌,農場主被迫降低價格銷售,甚至大幅降價后仍然賣不掉。而在青黃不接時期,由于供給短缺,農產品價格又會大幅上漲。再加上當事交通不便,不能在空間上緩解地區供求矛盾;倉庫稀缺,不能在時間上緩解不同時期的供求矛盾;信息傳播條件有限,交易商的信息搜索成本非常大。種種不利條件更加劇了谷物價格波動的幅度。劇烈的價格波動風險使所有農場主、農產品貿易商、加工商都感到頭痛。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1848年,82位商人自動發起設立了芝加哥谷物交易所,即現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hicago Board of Trade,簡稱CBOT)的前身。
芝加哥谷物交易所成立之初,主要是改進運輸和儲存條件,同時為會員提供價格信息等服務。1851年,交易所引進現貨遠期合約交易。為了推動谷物交易的正規化,減少交易者之間的糾紛,簡化交易手續,1865年,芝加哥交易所推出了標準化合約,以取代原有的現貨遠期合約。標準化合約的誕生,標志著現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及其基本交易原則已在芝加哥交易所內萌芽。同年5月,芝加哥谷物交易所又開始推行履約保證金制度。 1882年,芝加哥谷物交易所允許交易者以對沖方式免除履約責任,方便了投機者進行交易,使交易的流動性大大提高。1883年,芝加哥谷物交易所又成立了結算協會。結算體系的出現,標志著現代意義上的期貨交易終于成形。1925年,芝加哥交易所結算公司成立后,規定所有在交易所內達成的交易都必須在結算公司結算,進一步規范了期貨交易行為,推動了期貨交易的完善與發展。
在CBOT獲得成功的啟示下,美國各地掀起了舉辦農產品期貨交易所的熱潮。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紐約咖啡交易所、堪薩斯期貨交易所、中美洲商品交易所、明尼阿波利斯谷物交易所、紐約棉花交易所、紐約商品交易所等先后在19世紀下半葉成立。而且,這種交易方式又進一步擴散到了世界各地。期貨交易的普及,也使期貨交易的作用和功能被人們逐漸認識。
二、金屬期貨
1876年12月,倫敦金屬交易所有限公司作為最初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正式成立。盡管當時還沒有正式的標準合約,但已經確定了以智利銅棒、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錫分別作為銅和錫的基準級別,并以3個月作為遠期合同的交貨期(從圣地亞哥和新加坡到英國的航行時間大約為3個月)。1899年,銅和錫的交易開始采用現在交易的方式,即分上下午兩場,每場又分為兩輪交易。由于交易所禁止在正式交易時間結束后的場內交易,而正式交易的時間又太短,滿足不了交易商們的需求,于是一些商人便在正式交易時間結束后跑到大樓外面的街上繼續進行交易。而在街上交易的喧嚷聲又引起了警方的干預。交易所隨后便允許交易商們在正式交易時間結束后,繼續在場內進行非正式交易,由此引出“場外交易”(KerbDealing)這個名詞,并一直沿用至今。
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是世界上影響最大且最早進行金屬交易的期貨交易所。倫敦金屬交易所上市的品種有銅、錫、鉛、鋁、鎳、白銀等。美國的金屬期貨交易起步晚于英國,具有代表性的是成立于1933年的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紐約商品交易所目前上市的金屬品種有黃金、白銀、銅、鋁等。1974年紐約商品交易所上市的黃金期貨在國際市場上有一定影響。我國在1993年開始期貨交易試點時。也推出了金屬期貨交易。目前,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的銅、鋁、鋅、鉛、鎳、錫、黃金、白銀、螺紋鋼、線材、熱軋卷板、不銹鋼品種都屬于金屬期貨。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倫敦金屬交易所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金屬交易所已被我國的香港交易所收購,成為我國香港交易所的全資子公司。
三、能源期貨
能源期貨交易盡管產生較晚,但非?;钴S。據全球期貨協會(FIA)統計,2016~2018年,全球能源期貨年度交易量一直領先于農產品期貨、非貴金屬期貨及貴金屬期貨,成為交易量最大的商品期貨。
目前,在世界上影響較大的能源產品交易所有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和倫敦洲際交易所(ICE,其前身為1981年成立的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IPE)。紐約商業交易所的上市品種有布倫特原油、輕質原油、燃料油、天然氣、無鉛汽油、瓦斯油等,倫敦洲際交易所的上市品種有布倫特原油、天然氣和燃氣油(Gasoil)等。此外,莫斯科交易所、印度多品種商品交易所、東京商品交易所也先后推出了原油能源期貨交易。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我國境內期貨市場2018年才由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推出原油期貨交易,但在石油制成品及煤炭能源產品的開拓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其中很多品種屬于全球首創,獨此一家。早在2004年,上海期貨交易所就推出了燃料油期貨,2013年又推出了石油瀝青期貨。鄭州商品交易所于2006年推出了精對苯二甲酸期貨,2011年推出了甲醇期貨。2007年大連商品交易所推出了線型低密度聚乙烯期貨,2009年推出聚氯乙烯期貨,2014年推出聚丙烯期貨,2018年推出乙二醇期貨,2019年推出苯乙烯期貨,這些品種實際上也都是石油加工產品。在煤炭能源方面,大連商品交易所分別于2011年和2013年推出焦炭期貨和焦煤期貨,鄭州商品交易所于2013年推出動力煤期貨。
四、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成就了外匯期貨
1944年,西方主要工業化國家首腦在美國的布雷頓森林召開了會議,創建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根據《布雷頓森林協議》規定各國的中央銀行將本國的貨幣匯率與美元含金量掛鉤,將匯率波動范圍限制在上下各1%之內,這就是所謂的固定匯率制。固定匯率制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后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西歐各國經濟的復興和國際貨幣金融秩序的相對穩定起了重要的作用。因為匯率波動極為有限,各經濟主體的外匯風險自然有限,所以對外匯避險工具的需求不大。
然而到了20世紀60年代,隨著美、英經濟實力的相對下降和國際收支逆差日益增大,以及歐洲經濟得到恢復和實力相對增強,固定匯率制度開始發生動搖。1967年,英格蘭銀行率先將英鎊從1英鎊兌換2.8美元貶值到2.4美元,給市場投下了一顆震撼彈,一時間,新聞報道中有關固定匯率與浮動匯率的討論增多了,而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曼(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是力挺浮動匯率的。浮動匯率意味著波動和需要市場。
美國的貿易逆差不斷增大,聯邦德國等歐洲先進工業國家積累了大量的美元外匯,由于害怕美國無法實現自由兌換的承諾,紛紛向美國擠兌黃金,造成美國黃金儲備急劇減少。匯率問題越來越成為新聞熱點,市場對布雷頓森林體系能撐多久的疑問越來越多。1969年開始擔任芝加哥商業期貨交易所(CME)理事長的利奧*梅拉梅德,一直憧憬著能推出全新的創新品種,對外匯期貨格外上心。梅拉梅德相信,金融產品會有比農產品更為美好的未來。
1970年4月,紐約國際商業交易所捷足先登,開始推出貨幣期貨合約,但貨幣期貨合約很快就因為業務量太小等問題不得不被取消。這次失敗與時機不成熟也有關系。當時匯率還是基本固定的,匯率波動并不大,市場的實際需求還未開啟。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總統宣布美國將不再遵守其保證用外國持有的美元兌換黃金的承諾。同年11月梅拉梅德專程拜訪了弗里德曼。在推出外匯期貨這個事情上,弗里德曼認為這是個有趣的富有想象力的想法,愉快的接受了梅拉梅德的要求,為芝加哥商業期貨交易所寫一篇關于推出外匯期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文章。12月18日,“十國集團”在美國簽訂《史密森協議》,宣布美元兌黃金貶值7.89%,且匯率波動范圍限制擴大到2.25%。梅拉梅德在12月20日正式向世界宣布將建立外匯期貨市場的計劃,計劃交易的合約有7種:英鎊、加拿大元、德國馬克、意大利里拉、日元、墨西哥比索和瑞士法郎。梅拉梅德當選為新建的國際貨幣市場分部(IMM)理事長。1972年5月16日,國際貨幣市場正式開始運行,揭開了期貨業歷史上新的一頁。
IMM推出的外匯期貨可謂是生逢其時,隨后產生的經濟動蕩以及布雷頓森林體系正式崩潰,使外匯期貨在市場上很快站穩了腳跟。IMM在交易的第一天只有320份合約達成交易,到1976年,日交易量已經達到20萬份,而到1988年就猛升到大約2500萬份。
五、利率期貨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不但各國的匯率是相對固定的,在利率政策上也基本一致。然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嚴重的經濟滯漲局面以及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最終崩潰,使各國的經濟政策紛紛改弦更張。這場席卷全球的金融自由化浪潮,一方面促進了金融創新,導致金融市場空前繁榮,但另一方面,失去了管束的利率猶如脫韁野馬,波動日益頻繁而劇烈。例如,1974年,美國優惠利率高達14%,1976年就下降為6%,1979年再度回升到15.7%,1980年4月和12月曾高達20%和21.5%。利率的波動給企業和金融機構的生產經營帶來了極大的風險。
1975年10月,有著悠久歷史的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在美國政府有關機構的協助下,經過數年的周密調查研究后,推出了有史以來第一章利率期貨合約——政府國民抵押協會抵押憑證(Government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 Certificates,簡稱GNMA)期貨合約,利率期貨由此誕生。GNMA期貨合約交易推出后,交易清淡,最終退出歷史舞臺,但其開創了利率期貨的先河。
為了滿足人們規避短期利率風險的需要,1976年1月,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的國際貨幣市場分部(IMM)在弗里德曼的倡議下,推出了90天期的美國國庫券期貨合約,并大獲成功。在整個70年代后半期,該合約一直是交易最活躍的短期利率期貨。
1977年8月22日,美國長期國債期貨合約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上市。該合約不僅為投資者進行套期保值交易、規避利率風險提供了工具,也為相關部門管理國債提供了便利。
我國境內的國債期貨交易始于1992年12月由上海證券交易所推出的國庫券交易。但是,1995年2月爆發了“327事件”,導致國債期貨被全面暫停。這一停就是18年,直到2013年9月6日,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才推出5年期國債期貨,隨后在2015年和2018年又相繼推出了10年期和2年期國債期貨。
六、股指期貨
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的經濟危機和金融動蕩,不僅給外市場和利率市場帶來了沖擊,股票市場也是哀鴻一片。在外匯期貨、利率期貨等金融品種成功上市后,推出股票價格指數期貨的呼聲日漸高漲??八_斯期貨交易所(KCBT)在1977年10月向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提交了開展股票指數期貨交易的報告,最終決定以Arnold Bernhard & Company 的價值線指數(Value Line Index)作為期貨合約的交易標的。1982年2月,KCBT推出了價值線指數期貨合約交易。4月21日,CME也推出了S&P500股指期貨交易,緊接著,NYFE于5月6日推出了NYSE綜合指數期貨交易。
股指期貨的成功,不僅大大促進了美國國內期貨市場的規模,而且也引發了世界性的股指期貨交易熱潮。不但引起了國外一些已開設期貨交易的交易所競相仿效,紛紛開辦其各具特色的股指期貨交易,連一些從未開展期貨交易的國家和地區也將股指期貨作為開展期貨交易的突破口。
我國境內的股指期貨開始于1993年3月,當時的“海南證券交易中心”推出了“深圳綜合指數”和“深圳A股指數”兩種股指期貨合約,但未得到國家相關部門批準,屬于地方越權審批。1993年9月初,深圳證券市場出現收市前15分鐘大戶聯手打壓股指行為,有關方面認為股指期貨加大了市場投機性,國內尚不具備開設股指期貨的條件,于是決定關閉。直至2010年4月16日,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才推出境內第一只股指期貨——滬深300股指期貨,5年后的2015年4月16日,中金所又推出“上證50”和“中證500”兩個股指期貨合約交易。
- 上一篇:2023年世界投資者周(三)
- 下一篇:沒有了